top of page

《激勵人心的福音見證》

在聖經和教會歷史中,基督信仰發展迅速的時期,總在逼迫和艱難的情況下出現。當代的宣教工作,也有不少激勵人心的福音見證,在危險和患難的處理下孕育出來。基督教/基督徒 總有不同眼光看事物。因為我們深信「7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,為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,不是出於我們。8我們處處受困,卻不被捆住;內心困擾,卻沒有絕望;9遭受迫害,卻不被撇棄;擊倒在地,卻不致滅亡。10我們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,使耶穌的生也在我們身上顯明。(林後四7-10)」。青少部的弟兄姊妹,香港仍在動盪不安的年日,盼望我們能顯明耶穌基督在我們身上,使你我與聖靈同心同行,在世上活出不一樣的生命。

文 / 房大偉 牧師  2022

IMG_4040.JPG
WhatsApp Image 2020-04-27 at 4.00.18 PM.
IMG_3122.JPG

《 迎向「光」頭的日子 》

我中學階段就知悉父親在40多歲時開始頭髮稀少,到了50多歲頭頂光滑。所以,我踏入40歲,就非常留意自己的頭髮生長情況。果然不出所料,到了43歲我的頭髮不知跑到那裡去。情況一直沒有改善,坊間藥房的護髮洗頭水都用過,仍未見果效。後來,有一弟兄姊妹介紹下,使用一款洗髮護髮產品,估不到效果很好,頭髮生長積極起來,我的頭頂好像濃密了。 其實,因看見父親的情況,我也有心理準備迎向「光」頭的日子,但內心總是不想「光」…..實在太難了…..不願意……

 

    人生總會碰上不情願的人與事,人總會用盡方法避開或扮看不見。但當我們沒有好好面對,或沒有真正接納生命的限制和軟弱時,逃避和遺忘總是支持我們生存的方法。作為基督徒要走在「光」明的路上,確實需要先承認自己曾在黑暗中生活。若我們不能承認和接受自己曾在黑暗中受煎熬,也不面對由黑暗所帶來生命的不完美。這人生總會花上大量力氣來逃避、遺忘和隱藏。  

作為耶穌的門徒,要迎向「光明」的日子,起點原來是「黑暗」。當我們靠著聖靈真誠地承認自己曾活在黑暗中,受黑暗權勢影響,使生命存在不完美。這就是真正走在光明路上的開始。你的人生想迎向光明的日子嗎?你能接納生命的限制和不完美嗎?接納不是花力氣去逃避和隱藏,而是將限制和不完美轉化成見證基督耶穌的生命。

 

以弗所書五8

「從前你們是暗昧的,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,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。」

文 / David.牧師 2021

 

#學習擁抱光頭的人生

#學習擁抱生命的限制

#光明與黑暗絕對勢不兩立

#房牧

IMG_0657.jpg

查爾斯 · 霍頓 ‧ 庫利(Charles Horton Cooley,1864-1929)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,他曾提出一個「鏡中之我(looking-glass self)」的理論。這理論指人是通過觀察別人和自己行為的反應,而形成自我意識,和完成自我評價。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,透過別人對自己的意見和態度,可以反觀自身,形成自我的觀念【參考《做個A+青少年---積極心理學必修的8課堂》岳曉東著】。庫利指出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,是由「與人互動」而產生。因此與人互動就成為成長的重要課題。與人互動產生自我評價的過程,涉及不同部分,而人的主觀性和客觀性,也影響自我評價的準確度。所以,與人互動若以較客觀的態度交往,其實是幫助各人的自我觀念能健康發展。

 

青少部要成為Hakka,就是要以「客」觀的態度,來與青少部的「家人」相處。各人成長歷程是獨特的,各人的價值觀不盡相同。但當要「Be Oikos 」就需要在互動時,多選擇以客觀的態度來交往。客觀的標準在那裡找?當然就在聖經中。在〈提後三16〉提到「16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,於教訓、督責、使人歸正、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」。聖經能提供客觀的標準和指引,幫助各人在互動時,建立出健康和合乎聖經的自我評價。因此,唯有認識聖經真理,才是建立健康自我觀念的基礎。

文 / David.牧師 2020

# Hakka即「客家人」

# David牧師籍貫廣東,是客家人 

# 想做真正的客家人

# Be Oikos

《 Hakka (客家) 》

bottom of page